□ 瑪捷米 目前,不少公交車上都安裝有攝像頭,司機可以通過駕駛室里的小屏幕了解乘客的下車情況,避免發生夾傷乘客等交通事故。然而,一些細心的市民卻發現,在車門上方的攝像頭很容易拍攝到女性"走光"的尷尬場面,甚至有一些"獵色者"利用公交車前排位置的優勢通過觀看小屏幕滿足他們的獵奇心理。 近日,本報熱線接到一名姓何的女性讀者投訴,稱公交車上的攝像頭拍到她"走光"的圖像,讓自己的隱私部位,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她建議公交公司取消車內的攝像頭。(2008年8月24日《南寧晚報》) 互聯網、手機攝像、手機定位,人們在驚喜于科技的發達之時,卻感到自己已經完全暴露在世人面前:據報道,2010年前,上海將安裝20多萬個監控攝像頭,2006年年底前深圳將目前已安裝的攝像頭數量約為9萬個的基礎上再在室外公共場所新建20萬只攝像頭。其他城市相繼采用此辦法,在相當程度上震懾打擊了違法犯罪,減少了社會治安問題。 面對著安裝在角角落落的“電子眼”,“安全”與“隱私”的話題,被擺在人們面前,我們的隱私的防線還能守多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空間,人與人是不同的,對于每個個體而言,都有一些屬于自己內心而不愿公開的事,人們稱之為隱私。 科技是一把利刃,可以解決很多難題,也可以傷害我們的神經。曾幾何時,針孔攝像頭,開始被小販在大街小巷叫賣,竊聽器成為某些人津津樂道的"秘密武器",拍照手機也成為年輕人時尚的掌上玩物。在一些陌生場合,人們變得提心吊膽,瞻前顧后,生怕自己成為又一個"璩美鳳"。上海市虹口區法院曾審理了全國第一起學生因為隱私被安裝在教室的攝像頭拍到并公開播放而起訴學校的案件?梢,公共場所并非沒有隱私權。 從安裝"探頭"的管理者的角度來說,"探頭"的安裝無疑是更好地保證了環境的安全和管理的透明,使管理多了一層保障。目前,很多公共場所不時出現的失竊現象,很多人都感到有加強治安監控的必要,但是,對于整日面對"探頭"的人來說,他們又有什么感受呢?大多數人還是能理解其的做法,但總覺得在"探頭"面前有些不自在,感到壓抑。 為此,筆者認為,在肯定安裝探頭必要性的同時,我們應該考慮探頭使用的“度”的問題。安裝安全監控系統是管理者行使其管理權的一種方式,而公眾的隱私權是公眾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生活信息不受他人侵擾、知悉、使用、披露和公開的權利,依法受到保護。 宿舍樓道的攝像頭可能拍到衣冠不整的學生,在小區散步的情侶的親昵行為,可能進入監視器,而公共汽車頂部的攝像頭,則可能使一些愛美的女孩子多一份“走光”的擔憂。其實,在公共場所,每個人不愿讓特定的人或者更多的人看到的行為,以及個人信息,都可以成為隱私權的對象。 公共場合,乘客應注意不要把自己隱私的部分在公眾場合暴露。然而,公交公司安裝攝像頭時,也應該有義務在車上醒目位置,告知乘客,本車安裝有攝像頭,這樣就可以加強乘客的自我隱私保護意識,。 少泄春光。同時,公交部門也有責任改良車上的監控系統,避免損害公眾利益的事情發生。盡管一些公共場所安裝"探頭"的確能有效的起到震懾違法犯罪等作用,但是在特殊場所,應給公共以知情權并及時與顧客溝通,取得公眾的理解和支持,使"公權"與"私權"達到和諧、平衡,讓"探頭"服務于管理,讓管理立足于服務,讓攝像頭少泄春光。畢竟,安全不是我們生活唯一的追求,我們更多的還應該考慮到人性化的需求。 |